把握“重中之重”,守好“底线任务”******
马若虎
几天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再次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这些年,在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小茶叶长成大茶“业”、小土豆变成“金蛋蛋”……这些特色产业成功的背后,都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精心培育,依靠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拧成一股劲,合力让一个个“土特产”闯出了名堂。
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帮扶产业发展,截至10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3270.4万人。未来,随着产业帮扶政策持续落实,产业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夙愿得偿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了乡村振兴的前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难点之一,在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中央曾明确,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中央财政将原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易地扶贫搬迁续写“后半篇文章”,驻村干部进行选派轮换……种种接力帮扶,把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稳得住、有信心。
有了不返贫的基础,才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强产业促增收、多渠道促就业、强基础促安居,让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上下一道,甩开膀子、笃行不怠,把乡村建设得更美,让乡亲们过更好光景。
数字之力擦亮浙江******
【乌镇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习
“乌镇时间”再次开启,11月8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特色活动“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展示活动”精彩亮相。活动中,“数字共富”“数智生活”“数字场景”三条展示线路勾勒出浙江农业、农民、企业的致富路,经济、制造、建造领域的大发展,以及民生、社区、生态、交通等的新成就。
在数字农业展区,一台农业机器人演示着如何高效快捷地为生猪注射疫苗,桐乡“兴羊富民”应用上显示出“数字牧场”的实时管理情况。“我们这个展厅集合了一块‘健康肉’和一只‘共富羊’。”数字农业展区的工作人员介绍。
在浙江桐乡华腾石湾未来猪场,基于5G通信技术和智能传感、饲养管理、巡检机器人等系统搭建的平台可以对栋舍内的生猪进行精准、高效管理。这些生产“健康肉”的生猪都会佩戴生物电子耳标,以实时监控体温、重量、运动量等数据。据桐乡市委书记于会游介绍,数字化和智能化养殖让华腾石湾未来猪场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产量由18.5头提高到了26.5头,增效达43.2%。
“我们以1500元/亩的价格对附近300余亩农业用地进行流转,以人均5万元/年吸纳周边失地农民,实现65人再就业。”浙江华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IO姚雪飞说,“同时在牧场边构建猪舍里庄园,形成了‘观光+研学+体验+华腾猪肉产品+有机果蔬’的模式,合计平均每户增收10余万元,带动周边共同致富。”
共同富裕建设不仅仅是生活富裕,更是精神富足。在智慧文旅展区,观众排队体验VR眼镜带来的“穿越”:在虚拟空间中参观桐乡市乡村文化礼堂的老照片展。
“现在桐乡市176个行政村的文化礼堂都可以在‘浙里办’的‘乡约礼堂·精神共富’平台中查询、预约、参观。”桐乡市委宣传部数字文化专班负责人张潘丽边操作边介绍说,“平台上还可以根据人数和场馆大小进行入驻申请,现在已经有29支团队、280多名创客入驻。”
90后姑娘夏晓梅是非遗历本袋的创作者,她说:“改良后的虎型历本袋更符合当下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变成3D数字藏品后,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爱。”现在,夏晓梅在桐乡市崇福镇五丰村文化礼堂创立了“晓梅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嘉兴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师Kseniia专程来到桐乡市开发区(高桥街道)骑力村文化礼堂,通过VR技术与数字藏品布老虎“合影”。她说:“数字化的乡约礼堂让传统文化更有趣,文化体验也真实丰富。”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10版)